投射
文/丁美月 核心轉化
如果你放一面鏡子在小貓的前面,牠會以為另外有一隻貓在牠眼前,所以拚命往前抓,都沒停下來的意思,貓無法區分自己與鏡子里的差異。人類到底到什麼時候,才能理解鏡中映射的人,就是自己?
關係就像一面鏡子,常常反映出我們的特質、信念、脆弱、潛力,可以捫心自問,當你指責別人的話,看看自己內心是否有個指責自己的聲音或信念?如果你的情人冷漠又不愛你,看看自己內心,是否有個信念來自童年的父母,他們說:「愛是不可靠的」。
有一則國外報紙的故事:一群想做好事的基督徒,長途拔涉到印度一個偏遠的村落去傳教。村民從來沒有電視、電影或科技產品,為了讓這些純樸的人,認識耶穌是誰,他們帶了一個大放映器,在山坡上架起一個巨型銀幕,太陽下山後,開始放映,上千的村民都席地而坐觀賞電影,這些觀眾太投入,以致於演到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時候,每個人都瘋了一樣,當他們看到耶穌手被釘住的時候,全部的人一擁而上攻擊銀幕,希望把耶穌從十字架救下來。
這就是「投射」原理,我們所看到的事件,其實是我們內心的投射。當我們批評別人的意見、別人是好的或壞的,我們只是把「自己的評價及信念」投射出來,而不管別人的想法是好的或壞的。
在出生時及嬰兒期,徹底需要父母的照顧,父母是非常重要的強者,在發育成長過程中,自我依靠能力增加,不再全然依賴父母,然而內心仍留存嬰兒期「被遺棄」的恐懼以及「無法生存」的害怕,把自己看得渺小、無助而父母是強大的。長大之後,將嬰兒期的父母「投射」到接觸其他人,會假設這些人與自己父母一樣強大,這種移情的過程,在於企圖保持嬰兒期穩定、安全、可控制性的環境,如果嬰兒期的父母是充滿敵意、拒絕,長大之後,可能會遇到充滿敵意的權威人士或親密夥伴。如果嬰兒期的父母是充滿愛,長大之後,可能會遇到充滿愛的人或親密夥伴。
父母將自己在嬰兒期的感受(被遺棄、沒有被支持),投射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如果能真實看到自己嬰兒期未解決的感受,能夠體認和接受自己與嬰兒期父母的區別,整合與父母未解決的感受(被遺棄、沒有被支持),接納自己,接納父母的優點與不足之處,了解雙方是分離的兩個不同個體,同時保有親密,這樣才能停止投射。
以下是投射的案例:倩如是一位美麗而迷人的女子,具有一個窈窕的身材、豐富的學經歷、優雅的舉止,經過多次戀愛之後,她抱怨地說:為何男人最後總是背叛而離開她,她覺得悲傷又迷惑,前來找我會談與轉化,我引導她去看到內心的心理模式與信念。
「投射」就是從他人身上看到,你不願在自己身上看到的某些想法、情緒、行為。倩如(投射者)拒絕或否認身上某些不喜歡的部份,將不喜歡的部份「依附」在情人身上,「認同」 情人的某些事物,然後可以不經反省,不評估自己而抱怨,這將會更遠離事實、遠離自己,阻遏真實,這是一種投射認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的現象,也是一種防衛機制,最後可能導致於「自我毀滅」。
「投射」與「理想化的愛情」是非常密切的,我們總是希望伴侶完美無缺,它讓我們遠離自己與事實, 如果我們能對自己誠實,選擇面對事實,真實而開放的表達自我,那麼我們就可停止「投射」來反應,修正這些痛苦所帶來「自我局限」及信念。
倩如在經過一連串的失戀之後,了解自己「投射」出哪些不願意接受的部份,她更明白真實的自己,更能接受事實,修正她的「自我局限」部份,成為更完整的人。
心理問題不同於生理疾病,它是由人內在精神因素(準確的說是大腦中樞神經控制系統)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它會間接的改變人的性格、世界觀及情緒等。當面臨無法釐清的問題,如自我探索、生涯發展、人際關係、兩性情感、婚姻與家庭、親職教養等,或有情緒及心理上的問題時,核心轉化心理網的導引師可以協助您。
「核心轉化」的轉化過程是由內而外,藉由一系列簡單的、按部就班的練習,從表層探索至問題的根源,發現核心的本質,幫助我們改變想法、感覺、行為及反應,而且效果迅速。
歡迎您來電或利用線上諮詢功能與我們聯繫,核心轉化心理網祝福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