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莅临核心转化心理网,您可以将文字转换为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已婚女性依附关系中的「分离焦虑」

摘要:台湾民间在传统上有流传上「重男轻女」的现象,,一些重男轻女的家庭,为了生男孩而不顾自己负担能力不断生育,直至生出男孩为止。有些则透过性别选择去选择生男孩。这些现象可能令人口性别失衡,在台湾,出生婴儿的性别比高达 137.76。在许多父系社会中,女性被视为「较软弱的一群」。「矛盾的性别歧视主义」(ambivalent sexism)指的是对于女性的憎恶态度及基于施舍的仁慈态度的综合,这种矛盾的文化态度显示在女性较低的社会地位以及男性对女性角色(妻子、母亲、情人)的依赖上,所衍生调适研究有两大主题:依附关系与分离焦虑。

从依附关系中的「分离焦虑」看失落的「悲痛」

依附关系与分离焦虑

依附关系与分离焦虑

Bowlby 在 1960 年代提出依附理论。对「依附」(Attachment)的定义是:「说孩子依附于某人是指他对某个特定人物或在某个情境有强烈寻求亲密和接触的倾向,特别是孩子害怕、疲累或生病的时候。这是孩子们会有的行为特质,这个特质改变不易也少受当下情境的影响」。而在张氏心理学辞典中「依附」有三个解释:「第一指人际间在情感上甚为接近而又彼此依附的情形;第二指婴幼儿期接近依赖父母,惟恐父母离开的情形;第三则指某一刺激与某一反应发生联结以后的情形。」

Rank(1924)的「birth-trauma」理论。孩子和母亲分离时的焦虑是再制「出生」时的创伤,「割离脐带」出生时的焦虑是所有焦虑的「原型」。

「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的产生,除了母亲离开一段时日会让孩子出现分离焦虑的情况之外,威胁要遗弃孩子以作为惩罚,或者父母的吵架分离,也会使孩子产生焦虑。尤其是前者,这样的威胁对孩子来说是极大的伤害力量,因为对他们来说分离本身是如此痛苦和可怕的经验。

个人陈述

个案陈述

从小我就是个老么,父母对我疼爱有加,渴望父亲的爱,然幼儿园父母离婚,小学时,母亲离婚后因工作须要在父亲工厂上班常吵架、国中被带回母亲原生家庭独自居住,大学毕国外游学,回来后工作认识现在丈夫,初期与丈夫感情很好,随着孩子出生后,再加上经营失利,越来越不理会,偶而用简讯及 email 传给丈夫,他通常是不回应、不理会。

回原生家庭后,跟母亲关系很好,母亲原生家庭的阿姨都是悲痛的人生,例:离婚、车祸身亡、很年轻疾病往生、未婚生子给原生家庭父母照顾收场。

从依附关系中的「分离焦虑」看失落的「悲痛」

从依附关系中的「分离焦虑」看失落的「悲痛」

个案陈述成长史

四岁时,在父亲的工厂玩,被父亲的员工绑架要求父亲巨额,感到很害怕。

幼儿园时,父母离婚。

13 岁,国一爸妈因二妈的关系,母亲带着案主回娘家住及转学,而母亲继续在父亲工厂协助,自己一个人住在乡下,感到很寂寞。

17 岁,不喜欢大哥打牌及所交女朋友,闹脾气回母亲原生家庭乡下住,每天通勤到台北读书,感到被遗弃的感觉。

25 岁,生产,一切顺畅,感到较寂寞。

34 岁,丈夫经营不顺,与丈夫沟通很少,感到极度忧郁及悲伤。

40 岁,觉得人生很不顺,还让台湾的母亲担心,自己彷佛在一座孤岛,没有扮演好任何一个角色,感到极度失落,甚至想自杀。

个案分析

  • 案主与先生情感已走到像陌生人,原生家庭及夫家都有「重男轻女」现象,个案原生家庭的母亲及阿姨,出生后有被送走的命运,小孩必须与父母分离现象,有依附关系中的「分离焦虑」。
  • 个案生为女性老么,小时候虽被父母宠爱有加,幼儿园父母离婚后,父母常吵架被忽略,国一时母亲与父亲吵得很严重,被送回母亲原生家庭居住,与母亲分开两地居住,也是一种「分离焦虑」。
  • 个案生下老二儿子,被婆婆(先生的母亲)强行与儿子分离,而丈夫对此现象也不理会,婆婆与男孙住在一起,个案与儿子互动机会不多,再度触发「分离焦虑」。

个案评估

  • 个案母亲原生家庭的阿姨(含个案的母亲),小孩出生后,就与妈妈分离,尤其「割离脐带(birth-trauma)」出生时的焦虑,是所有焦虑的「原型」,对人格发展与行为情绪都会有深远的影响,因为它是一项痛苦的「记忆」,个案母亲带着痛苦的「记忆」,生下个案,并不断向个案苦诉原生家庭与父亲的痛苦经验,小孩心灵很容易造成「早期决定」,决定放弃一些东西,停止移动,不靠近任何人、孤立自己,觉得很孤单,不敢再想,也不敢再要,形成「人生脚本」。
  • 个案在童年也有与母亲分离,也形成「分离焦虑」在心灵的深处,不易觉查,藉由不断努力来补偿或平衡分离的痛苦。或走向另一个极端——自恨(Self-Hate)、自我放弃,长大后后常会觉得自己是无价值,任由外在环境来操纵,甚至给出超过自已的界限。不断付出及自责,总觉得自己不够好。
  • 个案在原生家庭下成长,带着早期创伤——孤单空虚、无价值感、自责带着这些信念及来到夫家,忽略到丈夫及婆婆心格特性及家族习气。一直自责自己不够好,没有扮演好任何一个角色,再加上与自已的儿子也是「分离焦虑」,最后进入无助无力感,甚至想自杀。

结语

  • 让个案了解母亲原生家庭也是「分离焦虑」,这种被遗弃的分离痛苦,是来自传统文化习气,并不是个案的错,接受并看清楚此真相,案主对原生家庭的爱及及付出是被肯定的。
  • 分析案主自己从小与父母分离的经验,在夫家与儿子的分离经验,及在夫家不被尊重的地位,让个案了解到,自己在心灵深处的无价值感,并不是个案的错,而是家族习气,案主对夫家的爱及付出是有高度价值。
  • 对丈夫经营破产,并不是个案的错,而是个案的丈夫——个性及早期创伤,尊重丈夫不理会无反应。
  • 让个案了解到案主与案主的关系是夫妻平等关系,并不是父女依附关系。个案可独立创造快乐的人生,而不是将快乐放在丈夫的反应,案主可以爱自己,不用等丈夫来爱,才会有爱。不用等丈夫来爱,才会有爱。

推荐阅读


留言回應


我要留言